數字化轉型不一定是中小企業創新的關鍵問題
【摘要】數字化或許能提高芯片廠商的效率和產能,卻無法幫助其突破技術上的瓶頸,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

自2020年初至今,反復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也影響著國內企業的發展信心。如何恢復中小企業的成長活力,是切關國家經濟增長的大事。
我國中小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大部分企業以代工生產為主,低價競爭明顯,自主品牌羸弱,生存問題還是最大的痛點。早在疫情之前,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的問題就已經迫在眉睫,國家也先后出臺一系列引導政策。
2016年國家推動供給側改革,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浪費嚴重的落后產能被清退,淘汰的壓力倒逼中小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2021年,科創板和創業板設置多元化上市條件、北交所開市,讓不同成長階段的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成為可能;“專精特新”被重提,國家明確重點扶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更是為了加快解決產業鏈“卡脖子”難題。
據企知道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共出臺120多項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宏觀、微觀政策的扶持,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但想要抓住這次機遇完成企業升級,本身更需要尋找到突破當下困境的正確方式。
疫情只是導火索,創新力不足才是重點
2021年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很多人都關心這個問題。
數據顯示,從2月份開始,我國中型和小型企業的PMI上升至50的枯榮線上,這表明復蘇開始向微觀主體進行全面傳遞,市場型的復蘇、內生型的復蘇開始啟動。
同時,中小企業的信心也在逐漸恢復。根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我國中小企業經濟最新運行情況顯示,在經濟運行緩中趨穩和各項惠企紓困政策效應持續發揮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21年11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結束連續7個月的下跌態勢,回升至86.3,比上月上升0.2點,12月這一數字繼續上升,為86.4。
浙江紹興染料生產基地的一家染料企業表示,“目前我們手上的訂單已排到今年3月底,同比去年增加了10%?!?/span>
然而,疫情影響力減弱,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的危機已過,產品競爭力弱、技術創新偏少、知識產權布局能力差等短板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北交所的成立,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上市途徑,有助于解決他們的資金難題,但扶持專精特新企業,不單單是為了給這些行業佼佼者攻克關鍵技術創造條件,更核心的目的在于讓他們發揮示范作用,成為所有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的模版,為企業轉型提供指引和方向。
目前海外市場生產和消費逐漸復蘇,國內中小企業依靠疫情下低端產能出口的窗口紅利期正在逐漸消失,走傳統低效發展的老路會越來越窄,復蘇后的海外市場對于知識產權的審查和保護也越來越嚴格,所以無論是基于中小企業的內在問題還是國內外的市場環境又或是政策的偏向,很顯然,疫情下“大病初愈”的中小企業還不能高枕無憂,創新升級的腳步仍需加速。
數字化轉型不是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的關鍵問題
疫情過后,所有企業幾乎都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大勢所趨,數字化轉型也逐漸在所有行業全面啟動。根據《企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2021》顯示,當前國內一半以上企業已經將數字化轉型視為下一步發展重點,并制定了清晰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
數字化轉型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如今受疫情刺激才真正提上企業發展的日程,可對數字化轉型的追捧,也讓不少企業過于盲目,而沒有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情況,從而導致轉型效果不佳。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不是企業轉型的關鍵問題,也不是創新的最優先級選項。
為什么這么說?理論上,數字化轉型更傾向是一種對企業內部管理要素的信息化改造,最終達到提高經營管理效率的目的;而創新升級往往指的是技術升級,企業通過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產品創新,打開增量市場空間。目前中小企業創新升級時存在缺人、缺技術等問題,這屬于信息渠道與資源匱乏,而數字化轉型能提升的是企業內部已有要素的運轉效率,并非解決中小企業對接外部資源能力不足的問題,也無法幫助中小企業主提高創新的決策力。
打個比方,我國芯片產業遲遲不能實現技術自主,痛點在于人才、技術和資金。數字化或許能提高芯片廠商的效率和產能,卻無法幫助其突破技術上的瓶頸,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
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注定無法依靠簡單的內部數字化實現改造,而是更需要一個幫手來幫助企業與外部資源實現鏈接,這是目前中小企業創新升級更為現實的一個路徑。
滿足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的技術和人才在我國總量并不缺乏,只是難以高效實現對接。以專利為例,根據2018年發布的《高校專利轉化現狀調查研究》,我國高校專利真正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而更早之前,根據《中國科學報》報道,2011年我國專利技術實施率僅為0.29%。直至現在,專利轉化過低的問題仍舊沒有多大程度的改善,相對地,中小企業也很難找到渠道對接想要引進的專利,升級自己的技術水平。
隨著企業服務市場的細化,不少企業服務公司已經注意到這點,他們聚焦于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的需求,提供更適宜用戶的解決方案,而這也切中了中小企業最為核心的創新需求。
中小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新路徑”在哪?
創新決策能力和資源鏈接能力的提升是企業創新轉型最為重要的方向,我國龐大的企業用戶基數,意味著企業服務行業在以上兩個領域存在巨大的市場上升空間。但與大企業不同的是,中小企業所需要的企業服務場景更加復雜,需求也更加非標準化。
舉個例子,中小企業在產品迭代、材料升級、改良生產設備等多方面都面臨技術問題,如果靠企業自己從頭養人才、養技術、做突破,周期長且風險大。但如果想對接外部的高精尖人才與先進技術,中小企業卻因為信息孤島,往往無法在合適的時間、在精準匹配的技術領域找到合適的技術專家。
要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原有的線下一對一服務模式是肯定不行的。國內的企業創新服務平臺“企知道”從這個痛點出發,依托9000多萬企業數據與全球1.6億專利數據,為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專利檢索與分析工具,讓企業及時發現自身與同行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差距。與此同時,企知道根據大數據分析生成的企業畫像,同樣能以研發需求為導向,匹配出企業可能需要的技術成果,幫企業找到專家/高校。
當然,產學研初步對接也不意味著技術轉化就能成功。一方面,全國大大小小的企業,發展質量、理念及方向都不同,高校想找到合適的企業進行技術轉化不容易;另一方面,作為科研活動的主體,很多專家合作起來不一定能長期履行服務內容,更別提跟進項目和隨時反饋了。
這時,企知道平臺可以深入產學研合作全流程,為企業或高校提供便利。比如在幫助企業找到匹配的專利所有人或高校之后,企知道同樣將真實、多維度的企業畫像呈現給專家方,使其有充足的信息可以衡量企業是否具有技術轉化的能力。再者如遇到專家時間不可控、研發進度比預期慢、工作資料存檔交接不及時等問題,企知道會全流程一對一跟進,及時反饋項目進度。
助力中小企業創新升級,更多的要從外部要素著手,為企業提供全要素解決方案,幫助中小企業找專家、找技術、找人才,以突破技術難題。但對于企業來講,信息與資源的獲取,實際上也將輔助企業提升科學決策能力。
近兩年來產業政策的補貼和扶持力度加大,但也在不斷變化,一個企業想要轉型而無法確定方向時,企知道查補貼和政策匹配功能可以給予直觀的一個參考,讓企業的轉型升級可以緊跟最新的產業方向。另外,在將更多的要素吸引和融入企業發展中之后,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也能有一個更深刻的判斷,判斷要不要做數字化轉型、什么時候開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這時企知道此類的平臺就可以與企業的數字化升級形成有益的補充。
面對疫情大考、創新力被“卡脖子”、數字化轉型時機等問題,企業服務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創新助力,借助企業服務數據平臺提高創新決策和資源鏈接能力,會讓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從中獲益,而這也正在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新路徑。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期性問題,疫情的發生更是凸顯了這一問題的迫切與萬千中小企業的焦慮。未來只有越來越多的嘗試,才能探索出一條真正貼合企業自身經營實際狀況的創新道路。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daotmt)。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道總有理
歪思妙想創始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

